top of page

​脊髓電刺激

        腦神經退化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失智症、水腦、巴金森氏症、脊髓損傷與中風等疾病,直至今日仍無完善的治療方法,本團隊透過神經調控與個人化復健改善神經退化與中樞神經損傷各疾病。目前臨床應用與研究方向如下

(一) 神經調控增進上下肢功能,使不能動的肢體開始活動

(二) 生理訊號與動作數據分析做為臨床個人化評估與精準醫學治療依據

(三) 探討腦神經退化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類型的患者,結合神經調控與個人化復            健後感覺及動作的恢復療效

(四) 整合以個人化與外骨骼機器人功能復健之精緻醫療增進神經重塑與減緩神經           退化。

        脊髓電刺激治療(epidur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EES)是臨床上治療慢性神經疼痛的有效療法,其原理為植入脊髓硬膜外間隙的電極傳遞的電刺激能覆蓋疼痛信號通過脊髓向大腦傳遞,除了使疼痛信號無法傳達大腦皮層,同時也能調控大腦皮質的神經活性,進而達到控制神經性疼痛的目的。脊髓電刺激被嘗試治療多種疼痛,如糖尿病合併缺血性下肢神經病痛、帶狀疱疹後遺症產生的神經痛、或頑固性心绞痛等等皆有臨床報告。近年已有動物實驗與臨床研究將脊髓電刺激應用在脊髓損傷的動物或患者上,通過神經電刺激和復健訓練活化大腦與脊髓中樞神經連結,在猩猩與老鼠等動物上有效的促使恢復行走能力。我們自2019年開始以治療慢性神經疼痛為基礎下,進行脊髓電刺激增進脊髓損傷患者下肢功能的臨床研究(目前正在執行clinical trial phase I),這幾年我們建立:

1. 臨床評估標準:透過核磁共振影像、肌電圖、腦波圖、單發經顱磁刺激 (singl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sTMS)搭配運動誘發電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 與步態分析等生理訊號資訊,透過各生醫訊號分析技術以客觀細微方式評估患者殘餘神經路徑、神經傳導能力與肌力量化等的臨床評估數位平台,以彌補傳統評估量表的缺失,其評估結果更為術中植入、術後調控和復健規劃的重要依據。

2. 術中定位標準流程制定:為達到精準控制下肢肌群之目的,我們透過核磁共振影像與各項評估結果進行術前規劃,術中利用即時肌電圖監控系統與術中影像進行晶片定位,術後皆能成功控制下肢肌群。

3. 多模式電刺激復健規劃:術後透過即時肌電圖監控調控電刺激參數增進肌肉強度,依據患者個人術前臨床評估規劃多模式電刺激化復健計畫。

4. 高科技復健機器人行走訓練:脊髓損傷患者進入慢性期後就難有突破性進步且醫療資源缺乏,因此傳統復健皆採取保持原有功能的保守復健。而脊髓電刺激治療主旨為幫助患者增進喪失的下肢功能,近年花蓮慈濟醫院引進三組適合不同能力的外骨骼機器人,在脊髓電刺激調控治療與專業物理治療老師協助下可進行不同程度的承重行走訓練,促使下肢肌肉收縮增加肌肉力量,更協助改善步態。

bottom of page